1、书籍的雏形——甲骨文和埃及纸草书卷
最早的书写材料都是来源于自然界,例如一些树皮、叶子、石头、兽皮、兽骨和动物的甲壳等。甲骨文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是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而在国外,将纸莎草纸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了纸草书卷,被现代学者认为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古巴比伦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2、中国最早的书籍——竹简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出现的竹简,当时人们把字刻在竹简上。还有一种比简稍宽的称为牍,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和墨书写。它们是在纸被发明出来之前,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尚书·多士》中有这样的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以看出早在商代,人们已利用竹木制简,用绳编连成册。从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来看,在商周时期,简册已经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当时载录档案文书与书籍的主要载体。到了战国时期,竹简的使用变得十分广泛。
3、书籍的进一步发展——帛书
在战国时期,有一种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帛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帛书是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4、书籍的又一大进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时期,蔡伦总结了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年)之后,造纸术产生,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简和帛书。
印刷术的发明也为书籍提供了前进的动力。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进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造纸术和印刷术也成为了思想传播的助推器。
5、机器时代的到来——造纸机和印刷机的诞生
造纸术和印刷术出现之后,纸质书籍已经基本定型。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6、步入科技时代——电子书的出现。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与电子产品分不开了。这一点也体现在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上,那就是电子书的出现。因为纸质书籍比较厚重,难以随着携带,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使用电子书进行阅读
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2、简策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3、帛书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4、卷轴
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上一篇:书包英文是school bag还是schoolbag
下一篇:予字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