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腐病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在土壤中越冬,腐生性强,可以在土中生存2-3年,大水漫灌且遇到地温过高最易发病,那茎腐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针对茎腐病等死棵病,应以预防为主,预防时期一般为定植一周左右,即植株缓苗期进行青枯立克500倍液灌根,7—10天用药1次,连用2—3次。治疗用药时,可采用青枯立克300—500倍液对严重病株及病株周围2—3米内区域进行小区域漫灌,其余可采用500倍液进行穴灌预防;另外合理轮作,深翻土地,清除病残和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可以减少田间菌源,达到一定的防治效果,那么什么是茎腐病呢?
茎腐病是危害树莓基生枝的一种严重病害。一般发生在新梢上,先从新梢向阳面距地面较近处出现一条暗灰色的似烫伤状的病斑,长约1.5-5.5厘米,宽0.6-1.2厘米。
茎腐病,又称青枯病、茎基腐病,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严重土传病害。发病率一般为15%~20%,严重时达50%以上,产量损失因发病时期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在20%左右。在世界范围内,美国、加拿大、印度、法国、前南斯拉夫等23个国家都有发生,其中美国发生普遍,危害严重,遍布24个洲。早在20年代我国就有玉米茎腐病的发生,60年代后由于骨干自交系和杂交种对该病抗性不强,该病很快成为玉米生产中主要病害之一。现在,主要的推广品种大部分都感染此病,发病率在5%~70%,一般减产10%~2O%,严重者可高达50%以上,并严重影响玉米品质,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玉米茎腐病病原菌分为真菌性的和细菌性的,其中细菌性的有3种,真菌性的有19种,包括串珠镰刀菌、腐霉菌、禾炭疽刺盘孢菌等;它们可以单独浸染或几种菌复合浸染。茎腐病病原菌的优势种受地理条件及年度间气候条件影响而变得比较复杂,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病原菌的种类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境内的主要致病菌种有肿囊腐霉菌、禾谷镰刀菌、瓜果腐霉菌、串珠镰刀菌等。